發布:2022-11-16 15:30:19 關注:35353次
每年暑期,南京農業大學都組織5000余名學生到農村、林區,到實踐基地、生產一線體會新農科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生態文明等國家戰略中的重要作用。在學校遍布全國各地的300余個教學科研基地和200余個研究生工作站中,數千名南農學子在此厚植知農愛農情懷,錘煉強農興農本領。
黨的十八大以來,南京農業大學強化思想引領、完善培養體系、力行耕讀教育,著力提升學生“知農愛農”“強農興農”的素養和能力,培養具有“世界眼光、中國情懷、南農品質”的拔尖創新型和復合應用型人才。
讓未來農業人才練好看家本領
2019年是我國新農科建設開局之年,作為新農科教育的主要倡導者,南京農業大學與全國農林高校一起,唱響中國高等農林教育改革的“三部曲”:《安吉共識——中國新農科建設宣言》吹響新農科建設的“集結號”,“北大倉行動”深化高等農林教育改革“八大行動”新舉措,“北京指南”將“安吉共識”的理念和“北大倉行動”落到操作層面。
從新農科建設的倡導者到踐行者,南京農業大學全面推動新農科研究與改革實踐。
凝練新興交叉學科新方向——圍繞智慧農業、數字農業、綠色農業、康養農業,學科布局推陳出新,先后新增植物表型組學交叉學科,新設人工智能、智慧農業、大數據與數據科學、文化遺產等一批獨具農業特色的新專業,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培養具備創新能力的未來“新農人”聚力賦能。
開啟新時代教育教學改革——2020年,南京農業大學金善寶書院舉行首屆開學典禮,185名新生成為首批拔尖創新學術人才培養的典型。高階榮譽課程、小班化教學、跨學科學習等成為書院人才培養的新亮點。今年9月,南京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園藝、植物保護等領域的“大咖”級教授們受聘為經濟管理學院“青年人才學科交叉融合計劃”的咨詢專家,結合各自學科領域分享和探討不同農科專題,為年輕學子搭建學習交流、分享成果、開闊視野、合作創新的平臺,逐步探索“有組織的科研”新模式。
如今,學校農業科學、植物與動物科學躋身世界頂尖學科行列,10個學科領域進入世界一流學科行列,擁有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34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11個。
“以金善寶老先生命名書院,希望借助將老一輩科學家矢志報國的精神代代相傳,涌現更多金善寶式的農業領域卓越領軍人才?!蹦暇┺r業大學校長陳發棣表示,學校正用“頂天立地”的育人理念,構建富有新農科內涵的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助力未來的農業人才練好“看家本領”。
厚植學子“知農愛農”情懷
“運用高科技和新技術,對水稻田精準量化管理,能讓水稻在拔節孕穗期圓潤飽滿,為豐收高產打下基礎。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這一時期的正確引導,將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產生決定性作用?!睂W校水稻栽培團隊李剛華教授的“尊稻”思政課在農民豐收節開講,師生們圍著“大米飯香”,將稻米和青年“拔節孕穗”的故事一一分享。
此外,在中華農業文明博物館里講“稻作起源與文化”;在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在安徽鳳陽小崗村實踐耕讀教育;將昆蟲圖解、昆蟲標本、昆蟲美食匯集在昆蟲學思政課中……
2018年,該?!坝^賞茶學專業教師黨支部書記工作室”入選“全國首批高?!p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工作室”。以此為契機,學校深度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立項建設225門課程思政示范課程,一系列“秾味”十足的思政課,推動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緊密融合。同時,作為通識教育的探索,“秾味”通識核心課程體系“南農八門課”應運而生。將農業元素融入通識課程體系,涵蓋文學藝術、歷史研究、社會分析、哲學方法、科學探索、外國文化六大類,讓學生在4年中修讀8門,形成廣博的農業及相關學科知識跨度,培養科學精神、全球視野和知農愛農情懷。
牢記興農使命精心培育英才
考慮配色、篩選品種、計算數量……最近,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博士生孫煒正在為南京湖熟菊花節布展工作忙活著。僅2021年,該校湖熟菊花基地參觀人數就達55萬人次,為百姓和地方經濟創造收益5200萬元。據悉,南京湖熟菊花節于2012年首次開展,10年來,促進經濟效益20余億元,書寫了大學的“興農”擔當。
“2020年,學校正式將‘強農興農’寫入校歌,就是要讓一代代農大人牢記興農使命,精心培育英才,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目標、更有力的舉措,培養更多農業現代化的領跑者、鄉村振興的引領者、美麗中國的建設者、世界和平的倡導者?!蹦暇┺r業大學黨委書記陳利根說。
在該校定點幫扶縣貴州麻江,學校將研究生工作站搬進了黔東南的大山里,學生們通過所學知識為當地鄉村產業“把脈”,“一粒大米的名片、一朵菊花的旅行、一顆紅蒜的重生”讓當地擺脫貧困,走向富裕。
黨的十八大以來,該校簽訂技術合同超過7000項,交易總額達19.12億元,直接、間接產出經濟效益超過1000億元,其中定點幫扶地區的產業鏈鏈接農戶300余戶、1000余人,帶動了5000余農戶、1萬余貧困人口成功脫貧。
作者:通訊員 趙燁燁 董維春 本報記者 董魯皖龍
《中國教育報》2022年11月16日第3版 版名:新聞·要聞
【1】凡本網注明"來源:博山人才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于博山人才網,轉載請必須注明博山人才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是本著為求職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
其他教職工招聘